榆树生活网

  • 合作热线:0431-86728888
  • 客服QQ:1805755493
  • 榆树生活网
  • 榆树生活圈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900|回复: 44

[文史] 老三中(原榆树三中)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4-2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榆 于 2025-4-22 11:32 编辑

微信截图_20250422110157.png

  原老三中校址(现在是居民小区)
      榆树老三中,于1952年9月建校, 校址在五棵树。在此之前,榆树县只有一处中学“榆树中学”。1952年成立了二中(即现在的榆树二中)、三中(五棵树)、 四中(新立屯)三所中学。榆树三中最初校名为:榆树县第三初级中学校。
     1966年文革期间,更校名为“五棵树镇中学”(简称五棵树中学),由五棵树公社管理。隶属县教育局。
    1978年,五棵树二中和三中相继成立。“五棵树中学”校名改为“五棵树一中”。学校有初中班、高中班,为完全中学。1980年,把初中部拨给二中,变成了独立高中,校名未改,仍叫“五棵树一中”。后来改校名“五棵树高级中学校。”人们习惯称之为“老三中”。
榆树三中校址在五棵树 “东烧锅”东侧,校门朝北开,学校北面有一条很深的大沟。笔者是老三中毕业生。我记得学校北面那条大沟很宽、深度几十米。出校门往西走,有一座木桥。
      建校时,学校有两栋土坯青瓦房,共8间屋。全校9个班,学生452人,教职工27人。教室不够,“东烧锅”院外有三间“伙计房子”,有两个班的学生到那里去上课。没有宿舍,300多名住宿生分别住在合发村、采购站和供销社三处,晚间下自习,住宿生排队“回家睡觉”。1954年,住宿生搬进“东烧锅”院内宿舍。
      刚建校时,校园杂草丛生,地面凸凹不平,垃圾遍地,满目荒凉。老师带领学生铲除荒草,清除垃圾,填平了沟壑,垫平了操场。师生们辛勤劳动,建起了整洁美丽的校园。这是一段艰苦的“创业史”,深深留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心中。老三中建校史,是榆树教育篇章里光辉的一页。
     20世纪50年代,全校有9个初中班。60年代初,学校有了高中班。在校学生1 000余人。教职工50余人。1962年,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生。高中招生名额也很少。1962年,初中毕业班6个,毕业生约300人。考上高中的人数在全县是最多的。榆树三中教学质量高,在全县名列前茅。六十年代,榆树三中的教学质量居全县首位,每年高考都有进京的。
三中领导以身作则,教师努力工作。老师们起早贪黑备课,批改作业,不怕累。没有人号召,每天晚上老师都到学校来备课,备课室里座无虚席,大家在一盏煤油灯下写教案、批改作业,写小黑板,准备教具,一遍一遍地试讲。十点钟,校领导到备课室,看老师们还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撵大家退校归寝。
     省教育厅田质成厅长来“老三中”视察后说:“你们新学校、新老师、有一股新闯劲。”
1963年,长春市教育学院在老三中搞了一次大型语文观摩教学,由张文石、林宝芝、沈世荣三位老师讲《木兰诗》《小石潭记》《海燕》三篇诗文。张文石老师讲的《木兰诗》最成功,三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张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来听课的老师和专家学者,有的微笑,有的点头,给予肯定。评议会上,大家热烈发言,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次观摩给全县乃至长春市的语文教改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老师教得好,责任心强;学生学习热情高,孜孜不倦。清早,还没到起床时间,有的学生就悄悄起床,走进教室看书。晚上就寝后,有的学生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有的通校生,每天起早走10多公里路来上学,通校三年,完成学业,成绩优秀。这样的学生,哪个班都有。
有几名学生家庭生活特别困难,面临失学,在张文石、丁少英、汪行魁等老师的资助下,念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那时候老师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宁可自己节省,把钱用于资助贫困生。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纯真的友谊。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忘恩师,多次回母校看望老师,还邀请老师到他们家里去做客。多年来,他们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师恩一生难忘啊!
   “老三中”校庆时,收到学生数百封来信。还有的亲自回母校参加校庆。在众多学生送来的锦旗中,有一面绣着“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母校的深情。
      1959开始,“老三中”有了高中班。第一期招一个班,50人。以后每届招两个班。到1962年共招四届。1963年停招。这四届学生毕业时间,分别是1962、1963、1964、1965年。这一时段的升学率最高,达百分之八十,超过了百年老校榆树一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老三中”历经沧桑,曾经显赫一时。鼎盛时有32个教学班,学生2000人,教职工200余名。升学率曾超过百年老校榆树一中,受到社会好评。
     20世纪60年代,学校有教室四栋、宿舍两栋、餐厅一栋,都是砖瓦结构。餐厅有4米高,里面宽敞明亮。餐厅也是全校师生集会、看电影的场所。
      走进校门,沿着甬路往南走,甬路两边是教室。校园里有榆树、杨树、唐槭树,夏天景色很美。学生在浓绿的树荫下朗诵诗词,朗读俄语。东面宽阔的操场上,留下了学生青春的倩影、奔跑的足迹。教室、宿舍、食堂,三点连成一线,这条线是奋进的线,是通向书山旖旎风光的峰巅,是通向美好的未来的桥梁。

      那时候晚自习点的是带罩子煤油灯,每个教室有四盏灯,吊在屋顶,光线很暗。书桌就在灯下的,看书、写作业能看得清;书桌离灯较远的,就看不清字。那时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有理想,有志向。从老三中毕业的学生说:“青春快乐、青春无悔、青春难忘、青春万岁!”
    1960---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全民低标准,瓜菜代。国家供应给职工每人每月27斤成粮,每人每月二两豆油,用粮本到粮食所去领取。中学生每月35斤成粮。学生每月交伙食费6元。每学期交学费四元五角(包括看电影费,一周或两周在校内看一次电影)。
学生宿舍是用木板搭的大铺平板床,学生自带行李、草口袋、毛口袋,铺挨铺,一个宿舍住几十人。冬天,宿舍中间有个用红砖搭的火炉,为了安全,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就寝后就把炉火熄灭。宿舍很冷,清晨洗脸盆里的水冻成了冰。学校没有热水用,女生洗头用豆腐浆。学校做豆腐,做成豆腐压出来的废浆很光滑,可以洗头,那时候没有洗发水。
  学校有个大菜窖,秋天储存白菜、萝卜。各班学生轮流去菜窖劳动,摘掉白菜上的烂叶儿。
1962年国家政策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全国中专不招生。这一年,“老三中”毕业生考上榆树一中的人数最多,居全县首位。
微信截图_20250422110404.png

“老三中”三年六班女生与巩桂荣老师合影 (1962年6月7日拍照)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老三中”迎来了教育复兴时期。教育局派雷光烈到“老三中”任校长。雷到任后,恢复了校长负责、民主治校制度,他着手收拾“文革”遗留下的乱摊子,重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他要求弘扬老三中精神,重振老三中校风,“请来活雷锋,赶走张铁生”。他发动教师献计献策,制定出《六要六不准》《五个认真》《四个规划》,口号是:“团结奋战,思想领先,提高三率:(及格率、达标率、升学率)”,落实两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整顿校风,美化新校园。
       雷光烈同志大刀阔斧,拨乱反正,重修了校舍,改变了校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狠抓了教学质量。扩大校办工厂,增加收入。新盖了两栋教师家属房,使老三中又重现生机。
      在重新建校上,雷光烈校长提出的口号是:“师生总动员,大战100天,建成新校园”。领导亲自参战,师生齐动手,拆了两栋旧房,建了两栋新房。使32个班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结束了上下午两班倒,实现了学校全天上课。
校舍全部竣工,人人佩服雷校长,说他是“一员干将”。
     文革后期,主抓教学的副校长陈春林,还有王桂杰、金喜贵,他们在老三中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老三中留下了优良的校风:“热爱母校,尊师爱生。”当年的领导,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以身作则;老师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学生勤奋刻苦,志向远大。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三中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担任要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的还走出国门,为祖国争光添彩。莘莘学子遍天下,桃李处处溢芳馨。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其才,为祖国贡献力量,为母校争了光,为家乡争了光。
    1988年,教育局拨款给老三中,修建了具有18个教室的教学楼,变成了独立高中----五棵树一中。这里碧瓦红墙,花木馨香,环境优美。
曾经在“老三中”担任要职的有:
柴永堂、范英、王玉章、宋儒珍、黄景福、房少宗、门巨才、尹烈、杨青林、雷光烈、黄庆、陈春林、景春德、刘应耀、王文波、韩玉田、刘忠孝、李春轩、蔡志刚等人。
  2015年,撤消老三中。教师分流。高中学生归到榆树一中,初中学生在五棵树中学就读。老三中结束了长达64年的办校史。
老三中校舍已被拆除,开发商在这里建起了多栋高层楼房。小区名为:亿晟蓝郡。然而,曾经在老三中工作过的教师和学生,念念不忘这所学校,经常回忆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校园里留下了学生们奔跑的足迹、欢声笑语。

微信截图_20250422110422.png

现在的五棵树中学  2016年3月拍照

参加活动: 2

组织活动: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4-2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发布的此帖已符合原创内容,特此奉上元现金奖励30元,奖励已到账,发布本地发生的真实事件,并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有图片或视频,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多发多得。
发布的内容得到众多网友的查看、关注和喜爱。为再次表示感谢,本站发放二次奖励。人气值越高奖励越大,每日上限10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4-22 1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历史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