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生活网

当前位置: > 榆树书法 > 书家之道 >
    透过笔锋现刀锋------王凤伟书法艺术赏析
    时间:2016-04-15 09:17来源:未知 作者:文艺网主编 点击:
    透过笔锋现刀锋
     

    ------王凤伟书法艺术赏析
     
    于林澄
     
      王凤伟(曾用名王凤炜),他的作品2002年便入展中国书坛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不久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可谓少年得志。二十多年来始终持奉魏碑艺术化运动宗旨,孜孜矻矻,躬行不怠,至今已经在二十几个国家级展览上获奖和入展。论成绩在吉林省书法界也算得上佼佼者之一。他的魏碑书法充分彰显了碑版凿刻的无穷魅力,同时也独取风神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表达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书者情怀。下面就从渊源流变,审美追求,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走进凤伟魏碑铸就的笔墨人生。
      凤伟书法的渊源是魏碑楷书。习碑多年,接受碑学思想后,他遍临《元桢墓志》《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及其他六朝墓志,于《元桢墓志》《张猛龙碑》用功最久。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清代碑学兴起,引发了一场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复古革新运动。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二王主导的帖学书风一统天下,书法审美以书卷气为核心,崇尚典雅、冲和、蕴藉,历代书家孜孜矻矻、穷经皓首,将帖学精华挖掘殆尽。“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 于是碑学日渐盛行。在这股大潮中,人们发现,书卷气并不是书法审美的唯一标准,唐以前那些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字(大小篆、金文、汉碑、魏碑、砖瓦文字等)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趣味,也很具观赏性。这些文字洒脱不羁,既不失篆分遗意,又有刀刻斧凿、风雨剥蚀的效果,充满高古质朴、苍茫浑厚的气息,即所谓金石气。从此,金石气取得了与书卷气相抗的地位,并体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凤伟一直坚持这样的理论:魏碑艺术化运动主要在选碑,选具有艺术经典元素之碑,打破帖学书家眼睛所挑选的碑版笼罩,必须使碑成其为“碑”。同时在区别于“书”的“刻”,即刀砍斧凿之迹之外要构建魏碑理论和技法体系。这第三点都是以刻凿之迹作为中心,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因为“刻”才是碑的内在本质,一句话,魏碑艺术化运动就是要回到碑版本身,使碑成其为碑!
       凤伟魏碑书法的审美追求是把字写得古雅,朴拙。所以他的创作便沿着心中喜爱、坚定的这条线一路走着。三百年来对于魏碑书法的学习始终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相互对立,争论不休,一种认为既然是学习碑刻,其刀砍斧凿之迹自是其取法所在;一种则认为要“透过刀锋看笔锋”,甚至要求还原碑刻的墨迹原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凤伟认为不一定非要惟妙惟肖,那样不仅得不到原作的精神,甚至还有可能把字写死。板桥先生说过“十分学要三分抛,各有灵苗各自标。”做到神先而形后,吃透一家遍尝百家,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所得。他个人经常把临帖当创作来写,在不改变原帖精神的框架内,加上自己的想法,尝试在临帖作品中表现出创作作品中的各种形式、章法、节奏等元素。
      凤伟坚持着“碑楷行书化”的探求。近几年来一直在这条碑味行书之路上孤独的行走着。不为了迎合展览而去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他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 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他的书法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凤伟魏碑书法的的用笔得力于《元桢墓志》《张猛龙》及齐碑。其作品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写法。他的字落笔必折,折以成方。转必提顿翻笔、外方内圆、藏头露尾,字欲张而内敛;横折钩、横折、斜钩等笔法较多使用侧锋、转毫等方法。其用笔程式化,但善敛锋,具有高古浑穆、气骨兼备的特色。用笔含而不露,腴润简直,线条浑圆敦厚而又显得轻松自然,不断追求举重若轻的至高境界。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是书法的根本。凤伟的楷书用笔十分丰富,多用方笔,写的厚重,方整,切锋入笔,刀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横画笔尖朝左上,侧锋切入,平缓自左向右行笔,笔尖、笔肚兼用,笔毫铺得很开,收笔时不作顿笔,稍作转锋顺势向右下提出,形成有如刀刻的斜切面较长的横画略带弧形。竖画:与横画大同小异,侧锋起笔,尖笔收尾,只不过有顺笔直下的悬针写法和收笔时向右下出锋像横画一样形成一个斜切面。短竖往往向右倾斜。撇:起笔与竖画同,尖笔朝左上翘得厉害,收尾重按,用笔肥厚,出锋舒展。 点画形状不一,其外轮廓有的为弧线,也有的为直线,写法都是以笔尖直接按入纸面,然后稍作逆向转锋提出,形成两头尖的形状。 钩法:不论竖钩、斜钩一律顺锋平推而出,不作顿挫,多了隶意。横、竖的连接很简洁,在横画向右下收笔时形成的斜切面顺锋转笔而下,就形成了《龙门二十品》中“斜刻一刀”表示转折的效果。刀味十足,而不违背毛笔的书写性能。
       凤伟是位功力和才情兼具的书法家。除了完善技法的同时,保持着对书法的冷静思考。他坚持认为楷书已具其独特而成熟的艺术语言和不可替代的独立的艺术价值。楷书并非只是行草的基础,楷书学习和创作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楷书这一站并不是每个书法家的起点站和中间站。楷书常被误以为是学习其他书体的基础,其原因是传统的书法学习以实用写字为目的,而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书体。可今天的书法以艺术欣赏为目的,今天的楷书艺术应该彻底地区别于传统的“状如算子”的书写:一,点画的表现不应该再面面俱到,应有详略、有动静、有快慢、有虚实;二,字的组合应有主次、有斜正、有张弛;三,章法上应有整体的虚实动态;四,书写过程应是一个富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书法形态,而非一个僵化的书写模式,创作中应因偶然间的随机应变拓展作品妙不可言的意趣。在楷书创作中,线条的枯湿迟涩转换,点画间微妙的呼应,线与线的排列错动,字形的斜正对比,大小参差,章法的主次动态变化,都是楷书赖以传情达意的基本语汇。因为魏碑(含墓志)不仅是一座极丰富的书法艺术宝藏,而且以其面貌之多,楷法不像唐楷那样“成熟”,而给书家无限的发展空间。他的这些思想在作品里都得以充分体现。
       清刘熙载讲:“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书法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纸张的选择,笔墨的安排,节奏的把握,聚散的组合,字形的变化,甚至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生活的阅历……都要充分考虑,而且这些元素在作品上体现出来,谈何容易。保持平静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在现在的时代是越来越难了。书法不是炫技,技法只是过程,“技进乎道”,道才是目的。王凤伟是一位农村教师,书法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谦虚内敛,朴素真诚的人格不可分割。他平静的外表下,深藏一颗赤子之心。作为朋友,他热情如火。作为书者,他心静如水。作为人师 ,他身正示范。相信,居住在松花江畔沐浴在松涛声里的凤伟,以他的学养和人品,以他的勤奋和天资,一定会乘风破浪,驶向书法艺术的最远方。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热点新闻 更多>>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月3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市书协、[详情]

榆树市作家协会首期文

        6月30日晚,首期文学创作论坛《长在骨头里[详情]

最新资讯